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表示,國內目前一年兩期作都休耕之農地面積只有5萬公頃,換算兩期作面積為10萬公頃,另有10萬公頃農地係種一期休一期,故而報載20萬公頃農地休耕,實屬錯誤,特此澄清。該署為活化休耕地,自98年起提高輪作、契作產銷無虞作物之獎勵標準,並結合「小地主大佃農」政策等,積極獎勵休耕農地復耕;截至去年底已復耕農地5,187公頃,因各界對一年兩期連續休耕地,有許多負面反應及加強鼓勵復耕的期待,該署正積極蒐集各方意見擬訂改善策略積極推動。
農田休耕兼具必要性及產業結構調整
農糧署說明,為因應稻米生產過剩,及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削減農業補貼之規定,調降水稻、甘蔗等保價收購作物生產面積,有其必要性;另為調整農糧產業結構,維持國內稻米供需平衡,穩定糧價並維護農民收益,具政策意義。目前領取休耕補助費之20萬公頃中,有10萬公頃採單期作休耕農田,即一個期作種植一個期作休耕,是有助於培養地力的耕作模式;但也有5萬公頃為一年兩個期作皆休耕之農地,農委會已將其列為優先鼓勵活化對象,輔導復耕或出租種植,以提高農田利用及糧食自給率。
調整耕作制度提高糧食自給率及維護生態環境
農糧署強調,為全面檢討現行耕作制度,已積極研擬調整耕作制度,納入糧食安全因應策略,及農地與水資源保育利用方式,並辦理4場分區座談會及委託學者專家召開3場「活化休耕農地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新思維」系列座談會,刻正蒐集各界意見據而規劃調整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