甫於今年3月份成立的臺東縣金門同鄉會,採取了有別於近年流行烤肉的方式來慶祝中秋節,金門同鄉會訂於9月30日(星期日)中秋節當天上午,假台東市丸八餐廳舉辦101年中秋搏狀元餅暨旅居台東金門鄉親聯誼活動,活動內容包括鄉土文化知識有獎徵答、搏中秋狀元餅活動、重陽敬老慰問70歲以上老者活動、鄉親卡拉OK歌唱比賽及餐敘等,歡迎旅居台東縣的金門鄉親攜家帶眷踴躍參加,也邀請在台東大學就讀的金門籍學生子弟參加活動。
金門博餅已有3百多年歷史之久,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,主流的故事版本圍繞鄭成功及其部將。相傳是三百多年前國姓爺鄭成功的金門籍大將洪旭,當時奉命率福建、廣東一帶的士兵們駐守金門,適逢中秋,洪旭為了紓解官兵佳節思鄉之情,特別在紀律森嚴的部隊中限期開放博戲,同時依附科舉考試制度,衍生出一套極富教育意義的擲骰子遊戲。有關博餅的起源,還有另一套說法,則直指「狀元籌」,甚至有學者將其溯源至宋代。不論起源為何,是兩岸一帶最為流行的中秋節活動,不僅金門地區有辦理博餅賽,在大陸地區的泉州、廈門,乃至台灣台南市的總趕宮、嘉義縣鹿草鄉、桃園市也都有相同的搏中秋狀元餅活動,兩岸人民一起秋節瘋博餅。
博餅活動趣味性十足,與台灣的「十八豆仔」不一樣,並非一擲定輸贏的賭博式活動,而是以趣味取勝的民俗傳統。但是民國45年起金馬實施戰地政務時期,金門地區是嚴禁賭博的,擲骰子更是不可能。因此,博狀元餅在金門有30幾年一段時間是不被允許的。直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,金門政府致力發展觀光,才再把博狀元餅推出來。
博餅工具為6顆骰子和1個大碗公,參加者圍靠桌邊輪流擲骰子,以骰子紅四點多寡為主來決定勝負,並引用古時科舉制度之秀才、舉人、進士、探花、榜眼、狀元為彩名,設定相對應的漢餅做為彩品,因此名之為
分「一秀」(擲出1個紅四、對照秀才)、
「二舉」(擲出2個紅四、對照舉人)、
「四進」(擲出4個相同數字、非紅四的骰子、對照進士)、
「三紅」(擲出3個紅四、對照探花)、
「分平」(1至6各1個骰子、對照榜眼)、
「四紅」(擲出4個紅四)、「五子」(擲出5個相同數字的骰子)、「五紅」(擲出5個紅
四),都為「暫定狀元」;要等終局時,如果沒有六卜、六紅出現,以各暫定
狀元中最高骰子數者為當然狀元,取得狀元餅及其他未發出的彩品。
「六卜」(擲出6個相同數字的骰子)、或「六紅」(擲出6個紅四)任一種擲出後,即為「狀元」,立刻結束搏餅比賽,取得狀元餅及其他未發出的彩品。
「狀元餅」全套計分為:一秀餅32個、二舉餅16個、四進餅8個、三紅餅4個、
分平餅2個、狀元餅1個等六種,總數63個。古代九九「八十一」是帝王所用之數,九八「七十二」是千歲所用之數,鄭成功封過延平郡王;而搏中秋發明人洪旭為鄭成功的部屬,所以用九七「六十三」之數,做為狀元餅的數目。
本次金門鄉親搏中秋狀元餅活動,預計將有8桌先辦理初賽(會試),每桌產生一位最高骰數的「桌狀元」;8桌的桌狀元再集中到舞台前進行決賽(殿試),經過一番搏骰子後,產生狀元、榜眼、探花、進士、舉人、秀才等。主辦單位特別從金門採購一全套標準「狀元餅」做為決賽的彩品,也將讓睽違已久的金門鄉親一睹狀元餅的風貌;初賽彩品則從台東本地採
購養生薄餅盒、鳳梨酥、老婆餅、雪餅禮盒等彩品。
參考網站:
2012年金門中秋搏狀元餅網站
http://815.kinmen.travel/
2012中秋博餅/桃園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裁判集訓中 (2008年時引進桃園)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hz7369/article?mid=20391
鹿草中秋博餅 鄉親試手氣 (1998年時引進鹿草)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domestic/11050611/132012092300544.html
台南市第三級古蹟總趕宮中秋博餅活動 (2009年恢復傳統)
http://news.e2.com.tw/utf-8/2009-10/80684.htm